栏目分类

热点资讯

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快3下期必出和值规律 > 新闻动态 > 温州人发现:种一片红树林,比修十公里水泥堤坝还管用?这场台风后,生态屏障正在逆袭

温州人发现:种一片红树林,比修十公里水泥堤坝还管用?这场台风后,生态屏障正在逆袭

发布日期:2025-10-09 20:00    点击次数:150

2025年9月24日深夜,超强台风“桦加沙”以其“威力接近空前”的姿态,正面袭击粤港澳大湾区,香港和澳门首当其冲。那夜,风声如咆哮的巨兽,时速220公里的飓风让高楼玻璃窗剧烈震颤,居住在58楼的市民被风声惊醒,感受到楼房的明显晃动。风暴潮更是无情地冲破了香港海洋公园附近酒店的玻璃防护大门,海水涌入,将人员冲倒;红磡码头一艘趸船失控撞向岸边,岸边的石栏损毁,玻璃石块四散。截至24日下午,香港累计收到700宗塌树报告,82名市民在风暴期间受伤,杏花邨等低洼地区遭遇大量海水倒灌。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和场景,如同一次残酷的“压力测试”,生动展现了超级台风面前现代城市的脆弱性——即便预警系统已及时拉响最高级别的“十号风球”,多部门协同启动疏散撤离,但在自然之力面前,城市基础设施的短板和应急体系的结构性弱点依然暴露无遗。这不仅仅是一场自然灾害的洗礼,更是对我们如何构建未来城市防御体系的深刻拷问:在气候变化日益加剧、极端天气频发的今天,我们的城市该如何超越传统的修修补补,从根本上重构防灾体系,锻造出真正坚不可摧的“韧性铠甲”?

要为城市锻造这副“不倒”的防御铠甲,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共同发力,构建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城市韧性体系,让城市从“抗打击”走向“自修复”。

首先,智能预警系统是城市防御的“智慧之眼”。“桦加沙”来临前,港澳地区及时发布预警,为民众争取了宝贵的避险时间。但未来的智能预警需要更进一步,实现更精准的局部预测和更个性化的信息推送。这不仅仅是气象预报,更是将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深度融合的“城市大脑”。它能够通过卫星遥感、遍布城市的地面传感器网络,甚至结合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实时分析城市内涝风险点、山体滑坡隐患区,预测风暴潮对具体建筑的影响,从而实现“厘米级”的预警精度。例如,深圳的CIM平台能够融合建筑信息模型(BIM)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构建覆盖全市域的数字孪生底座,可模拟灾害发生时公共建筑改造成为具有避难场所的灾备功能的针对性部署方案,提升应急响应处置能力。同时,通过智能手机应用、社交媒体甚至车载系统,将预警信息直达每一位可能受影响的居民,确保信息传递的“最后一公里”畅通无阻,真正做到风险“一图统管”、预警“叫应”到人。

其次,绿色基础设施是城市防御的“生态屏障”。面对风暴潮和内涝,仅仅依靠钢筋水泥的硬性防洪措施往往力不从心。而“海绵城市”的理念,正是为城市注入了一股自然的韧性。通过建设透水路面、雨水花园、人工湿地和生态护坡,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吸收、储存和净化雨水,有效缓解内涝压力。广州作为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通过改造白云新城中部海绵城市示范片区,利用源头海绵设施建设的“渗”“净”作用,实现对降雨径流污染的削减,再通过末端整治白云新城排渠生态岸线,基本形成了“源头水库山洪滞蓄减排—过程管网错峰排放—末端河道安全行洪”的区域防洪排涝体系,有效应对了暴雨洪涝。沿海地区的红树林、防护林带,如温州洞头在砂质海岸带生态减灾方面的实践,不仅能固土防沙,还能显著削弱风暴潮的冲击力,成为城市抵御海洋侵袭的天然屏障。这些绿色基础设施不仅成本效益高,还能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品质,实现防灾与宜居的双赢。

再者,关键基础设施的“韧性设计”是城市防御的“筋骨”。除了绿色基础设施,城市中传统的电力、交通、通信、供排水等“生命线”系统,在灾害面前往往首当其冲。因此,提升这些关键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至关重要。这包括推行“冗余设计”和“模块化设计”理念,确保即使部分系统受损,整体功能也能维持。例如,将电力线路地下化、通信基站强化防风防水,桥梁和道路提高抗震抗洪等级,并在重要节点配备备用电源和应急通信设备。北京通过建设13条电力外调通道,将输电能力提升至3400万千瓦;在燃气供应方面,形成“三种气源、八大通道、10兆帕大环”的供气格局,日输气能力达到2亿立方米;在供热保障方面,推动实施鲁谷、北重应急热源厂及配套管网建设、二热应急供热设施清洁改造等项目,进一步提升城市热网应急保供能力,大幅提升了城市生命线工程的保障能力。同时,推行“多功能一体化”设计理念,例如将地下空间设计成平时可供停车或商业使用,灾时则可作为应急避难场所或物资储备点,最大化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和抗灾效能,实现从“点状安全”到“系统韧性”的转变。

最后,社区协作与应急响应是城市防御的“神经末梢”。无论技术多么先进,基础设施多么完善,灾害面前,人的力量和社区的组织能力始终是最后一道防线。“桦加沙”期间,港澳地区开放庇护中心、组织疏散撤离,正是社区协作的体现。未来,我们应进一步强化社区层面的应急管理能力,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基层支撑的韧性治理体系。这包括定期开展防灾演练,普及灾害自救互救知识,并鼓励居民组建社区应急志愿者队伍,培养一批具备急救、搜救、信息传递等技能的“社区守望者”。广东广州在基层构建了2.3万个“最小应急单元”,通过联络员网络和及时预警,在8月初的强暴雨中成功转移45名群众,实现全村无人伤亡。这种精细化的社区网格化治理,能够确保在专业救援力量抵达前,社区能够迅速响应,有效开展初期自救,将损失降到最低,真正打通应急管理的“最后一公里”。

“桦加沙”台风的咆哮声已渐远,但它留下的思考却深远绵长。从风球到洪浪,每一次极端天气的侵袭,都是对城市韧性的一次严峻考验。我们不能只是被动地应对,而要主动出击,将每一次教训转化为城市进化的动力。这不仅是政府的责任,更是我们每一个城市居民的共同课题。我们可以从身边做起,了解社区应急预案,学习基本的自救互救技能,积极参与社区防灾演练。政府则应持续加大对韧性城市建设的投入,尤其是在“看不见”的治理投入上,通过强化顶层设计、推动技术创新与数据融合、培育基层韧性细胞,构建一个更灵活、更敏捷、也更具包容性的新城市样本。唯有如此,通过智能预警的升级、绿色基础设施的构建、关键基础设施的韧性设计以及社区协作的强化,我们才能真正为我们的家园锻造出一副坚不可摧的防御铠甲,让城市在自然的风雨中,依然能够从容呼吸,安然前行。这不仅是为了应对当下的挑战,更是为了我们子孙后代,构建一个更安全、更宜居的未来之城,让城市在面对任何风暴时,都能少一份惊慌,多一份从容,因为我们已经为它穿上了最坚实的“铠甲”。



Powered by 快3下期必出和值规律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